神經酸的研究歷史
神經酸作為一種低不飽和度的高碳數脂肪酸,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被發現。1925年 Klenk教授首次從牛和人腦的腦甙中分離出熔點為41℃的不飽和脂肪酸,推得其分子式為CxH02。1926年日本學者 Tsujimoto和 Mitsumaru從鯊魚油中提取出神經酸,并首次確認為順式結構,為此,又稱為鯊油酸,它特別富含于魚腦中,因鯊魚屬稀有和保護動物,為此人們提出化學合成神經酸。1930年美國學者J.B.Hle,W.H, Lycan及Roger Adams首次提出化學合成神經酸,以9-二十二烯醇與丙酸酯為原料合成。1953年D.G. Bounds,R.P,Linstead及B.C.L. Weedon以油酸與辛二酸脂為原料合成神經酸,但化學合成得率低,副產物多。以后有人轉向生物化學合成,以酶為催化劑,使較低碳數的n-9系不飽和酸轉化而成,但亦因工藝路線長,得率低而失敗。所以,目前神經酸價格很貴,純度在98%的神經酸其價格達每公斤10萬美元以上。浙江大學決定還是從綠色植物中提取,經層層篩選,終于從特種油脂中成功提取。
腦健康必需品一一神經酸
1972英國學者A.J. Sinclair提出大腦神經系統由白質與灰質組成,二十二碳六烯酸即常說的DHA和二十碳四烯酸為灰質類的典型脂肪酸,神經酸為白質類的典型脂肪酸。而人類的衰老往往從腦的衰老開始,大腦的衰老也往往是從白質缺少引起的。所以,老年人攝入神經酸后,大腦白質得到及時補充,神經元細胞得到足夠的營養后,便推遲了自身的衰老,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1979年印度學者Rao.P. Srinivasa在調查強迫性營養不良而引起老鼠大腦的影響中提到,將缺少蛋白質的食品喂給斷奶后的小鼠,發現引起神經髓質損傷。神經酸是髓質的標志脂肪酸,出生50天的營養不良小鼠中的神經酸含量低于營養正常的小鼠。
1983年印度學者Rao.P. Srinivasa和Soma研究兩名兒童死于惡性營養不良,一名少年死于慢性饑餓,根據DNA水平判斷,細胞的大概數目和普通兒童差不多,然而細胞體積比普通兒童的細胞體積要小,大腦中脂類物質的總量亦降低。脂肪酸的分析顯示,長鏈脂肪酸含量普遍降低,他們對腦中腦苷脂和神經鞘磷脂中脂肪酸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大腦和小腦的腦苷脂和神經鞘磷脂中的神經酸和二十四碳烷酸的相對含量相當的低。這說明人體因攝人量不足,導致神經酸過低引起腦部衰竭致死。
1986年法國科學家 Bourre, Jean Leterier等人通過研究兩種變異老鼠的大腦,測定腦苷脂、腦硫脂、神經鞘磷脂中的脂肪酸,指出神經酸等缺少是引起變異的重要原因。
1993年法國科學家 Babin.F等人對28名31.5周懷孕期的早產嬰兒研究表明:神經酸是紅細胞鞘磷脂的標志,它可由油酸增鏈而成,它是成人和嬰兒脂質成分中主要脂肪酸之一。早產嬰兒紅細胞鞘磷脂中神經酸含量反映了大腦鞘磷脂中神經酸的含量,也就是反映了大腦的發育程度。研究小組在征得了嬰兒父母的同意后,研究協議得到了地區醫護中心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將取得的要兒血樣在每分鐘2000次下離心10分鐘,并用1毫摩爾的EDTA在離心條件下洗滌,用氯仿和甲醇的混合液萃取紅細胞中脂類物質,將萃取物在氮氣流下吹干用少量的氯仿一甲醇溶液溶解殘留物,進行硅膠薄層色譜分析,以氯仿:甲醇:水為65:25:10比例展開劑,用0.2%的2,7-二氯熒光素乙醇溶液噴酒,磷脂片段在250m下可見,鞘磷脂通過與標準物比較定性,將含鞘確脂的硅膠層刮下,加入游離的21碳烷酸,作為內標,脂肪酸以硫酸為催化劑與甲醇混合,加熱回流酯化,將生成的甲酯,用正已烷萃取,并用氣相色諧分析,用長毛細管柱分離,氫焰離子化監測器檢測,積分儀求出峰面積、內標法定量,計算出神經酸的含量。
研究結果表明,早產婜兒鞘磷脂中神經酸含量普遍低于足月產嬰兒神經酸的含量,同時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神經酸含量在增加,對于足月出生的要兒的大腦發育在出生后2個月間,大腦腦苷脂中神經酸大約已增長10%,腦硫脂中神經酸含量大約有15%的增長。紅細胞的鞘磷脂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酸水平在妊娠期滿前6周到第4年都有自發的增長,腦苷脂中脂肪酸中神經酸含量最高可達43%。同時表明,嬰兒血漿中油酸水平降至大約25%,可能是生成神經酸的緣故,因此,孕婦、嬰幼兒要適當攝人神經酸。
1989年Coupland,Keih和 Langley, Nigel,Alan在研究腎上腺白細胞營養不良導致脫畿鞘病時發現:脫髓鞘病人在神經酸供應方面存在障礙,用富含長鏈單烯酸的油脂進行食物治療可產生積極的治療效果,為此他們指出神經酸對治療此類疾病有效。
外國科學家亦對神經酸的其他功能進行了研究。
1953年加拿大學者K.K. Carroll在研究芥酸Cn:治療腎上腺膽甾酸引起的疾病時發現只有神經酸與芥酸同樣有效。
1988年,德國學者 Elias, Peter..M證實神經酸對于治療某些皮膚病有特效,并取得了專利。
1988年,西班牙學者 Marling.M等人提出神經酸對視網膜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溶劑萃取、滲析和薄層色譜法從人體視網膜核酸中得到的神經節苷之中神經酸含量較高。